2023电力人工智能
智创奖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强化科技自主创新 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7-05 来源:南方电网报
【第3届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暨第5届电力人工智能大会】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南方电网公司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全力为党为国锻造电力重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小动物窜进电箱,小鸟在铁塔筑巢,线路出现破损,设备温度异常……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大瓦特”即可高效识别配网典型缺陷隐患。


 2017年起跑,到2023年正式发布,南方电网公司自主研发的“大瓦特”已在南方五省区发、输、变、配、用电各领域80余个场景得到广泛应用。


 研发行业首个自主可控的AI大模型“大瓦特”一举将电力数字化转型推入人工智能时代,是南方电网公司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生动写照。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南方电网公司锚定全力服务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首创性提出数字电网,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一系列数据见证了南方电网公司自主创新的扎实脚印:“十四五”以来,科研项目投入资金326.725亿元,有效专利拥有数也从2020年的33240项增至46647项;建成世界首条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创下19项世界第一;全网新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时,新能源利用率连续五年超过99%,清洁能源电量占比54%……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成功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日益厚实。


 建成世界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发布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力鸿蒙OS”,自主研制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南方电网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同时每年投资超1200亿元建设数字电网,与数千家供应商合作创新,拉动上下游近4000亿元的产能需求。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矢志创新,赋能发展,以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破,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为保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创新第一动力不断增强


 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5分钟前,“星星充电”虚拟电厂接到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发出的有序调节负荷指令,随即引导车主参与错峰充电。“充电桩、储能、建筑空调等电力负荷资源聚合起来,可以助力电网调峰,还能获得一定收益。”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说。


 从负荷管理到虚拟电厂,电力需求响应的“华丽转身”,折射出的是十年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生动变化。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背靠背电网工程;在海南加速推进500千伏主网架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支撑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南方电网公司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制高点。


 打造“南网在线”智慧营业厅,实现全渠道“刷脸办电”“一证办电”;在南方五省区建设超过10万支充电桩,实现乡镇全覆盖;打造电力看经济、电力看产业、电力看碳排、电力看征信等362个大数据分析应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趋强劲,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活力。


 对外发布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创建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牵头建设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联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南方电网公司引领带动数字电网技术装备现代产业链发展,不断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成功研制并量产首款国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拉动上下游产能超千亿元。成立央企首个电力新能源产业专利池,成员涵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专利池涵盖数字电网技术装备、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共计251项专利。在广州,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在电力能源领域,创新由“点”向“链”延伸,协同创新的引擎轰隆作响,一批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也在加快崛起。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面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强波动性,就要把我们的继电保护系统变得更快速、更灵活、更智能,从而抵御风险和挑战。”从普通的中专毕业生到“大国工匠”,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工李辉对钻研新技术的热情丝毫未减。“南方电网公司建立了技能类、专业技术类、管理类三条相互贯通的职业发展通道,这让我们这些技能人员很有盼头。”他说。


 用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科技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一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打通束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积极性,全面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


 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转变,南方电网公司不断创新管理顶层设计。得益于创新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转,公司在重大奖励策划、创新平台培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生态打造、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五个一”方面持续取得突破。


 着眼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统筹考虑,立足实际,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除了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外,公司目前还拥有32个省(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了18个公司级联合实验室,形成了四级实验室管理体系。”南方电网公司创新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创新人才打造良好生态,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更加充分。


 南方电网公司出台“南网人才30条”,设置“高层次人才专项”“科学家工作室专项”,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挂帅制”“赛马制”“自荐制”,完善项目分红、股权激励、项目跟投等激励机制……坚持人才和机制“双峰并立”,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一系列举措充分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源动力”十足,职工创新成果频现。2023年,南方电网公司开展“小数叶”职工创新三年行动,全年形成4000余项业技融合典型案例,十大创新成果脱颖而出,234名金数叶、400名银数叶优秀个人“芽苞初放”。


 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创新动能更加澎湃。南方电网公司将紧扣服务国家战略和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目标,继续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为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陈克迁


 主要科研成果


 ● 首个自主可控的AI大模型“大瓦特”


 ● 发布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力鸿蒙OS”


 ● 成功研制并量产首款国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


 ● 自主研制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


 科研项目与专利数量


 ● “十四五”以来,科研项目投入资金326.725亿元


 ● 有效专利拥有数也从2020年的33240项增至46647项


 创新平台


 ● 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


 ● 省(区)级科技创新平台32个


 ● 公司级联合实验室18个


 生态链


 ● 发布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 创建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


 ● 牵头建设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联盟


 产业链


 ● 每年投资超1200亿元建设数字电网


 ● 拉动上下游近4000亿元的产能需求


 【一线观察】


 新型储能释放“新动能”


 夏至,当记者来到佛山宝塘电池储能站(以下简称“宝塘储能站”),站内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运行中的电池却维持在23—25摄氏度。电池或享受着“吹空调”的风冷,或通过“冷板接触电池降温”,或浸没在冷却液中……三种热管理技术分别应用在宝塘储能站中,在控制温度的同时,也为运维人员提供不同技术的运行数据。


 2011年,南方电网公司建成并投运了深圳宝清电池储能站,这是我国首个兆瓦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此后,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政策引导,电池储能产业发展迅猛。国家能源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我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超过了3800万千瓦,锂离子电池储能占主导地位,广泛应用在新能源电站、变电站和工业厂区内。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新业态。作为能源“产供储销”的重要一环,新型储能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技术也同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和“各显身手”的技术方案集中涌现。


 2022年底宝塘储能站项目启动,“如何把300兆瓦的规模用好”,是项目初期建设者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除了给电网提供调节服务,我们还希望项目能对储能行业的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决定建设一座多技术路线的锂电池储能站。”南网储能科技公司董事长汪志强表示。


 2024年伊始,宝塘储能站投产。88套外观差异不大的“集装箱”,电芯性能、热管理、结构连接3大技术领域不同搭配组合,9条技术路线……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也是新型储能系统技术性能对比的“大擂台”。


 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发挥主体电源作用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走进宝塘储能站中控室,控制平台可实时采集到电站不同储能技术的海量运行数据,形成了一个日益丰富的“数据富矿”。“当前,我们选取了25项关键对比指标,对比结论将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技术发展提供重要实证支撑,促进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精益化水平提升。”汪志强表示。


 向“新”向“绿”,步履坚实。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培育发展节能降碳新动能新优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本报记者 刘文慧


 虚拟电厂带动产业链


 近日,深圳电网最高负荷超过2000万千瓦,局部供电线路负荷加重,虚拟电厂管理平台让精细化调峰变得更灵活。在南山区,虚拟电厂运营商恒实盛景在接到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负荷调节指令后短短一小时内,迅速通过其虚拟电厂系统,远程“指挥”位于福田负荷阻塞区域的富德生命保险大厦降低空调负荷。


 近年来,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融合创新能源电力、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全力打造国际领先的虚拟电厂管理、技术、应用标杆。该中心建成可接受网省两级调度直接调度的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解决了海量互联网资源接入调度的安全防护难题,提出多级电网模型拼接方法,实现分布式资源“站—线—变—户”精准调用。目前,该平台基本具备实体电厂功能,精准跟踪电网调度指令的准确性超过95%。


 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还打通电动汽车、储能、分布式新能源、综合能源等新产业与能源电力产业深度融合的堵点,通过示范应用带动100余家企业进入虚拟电厂产业链,推动市场布局虚拟电厂新赛道,拓展虚拟电厂核心设备生产制造,实现“设备+服务”“场景+技术”高效融合、叠加赋能。


 前不久,《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制定了“强化关键设备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充换电设施车网互动水平”“推动建筑及园区智能化改造”“加快分布式资源有效集聚和精准响应”4大方面共计12项举措,明确了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5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深圳虚拟电厂产业发展。


 “存量桩改造补贴让我们更有能力去完成老旧桩的智能化替代,精准响应的组织更是为运营商提供源源不断的调节收益,让我们手里的可调资源和电网安全运行直接相联。”深圳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刘晶晶表示。


 国内数据采集密度最高、接入负荷类型最全、直控资源最多、应用场景最全……多项指标全国领先,深圳虚拟电厂管理平台正成为国内虚拟电厂发展的探路先锋。


 “我们将发挥电网企业枢纽平台作用,不断推动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虚拟电厂产业链发展,支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说。


下一篇:天然气管网智能化新突破 上一篇:无

活动报名

sign up

联系我们:

2024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暨电力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

电话:171 8013 4127(微信同号)

沪ICP备16049902号-10

公司简介:

上海共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第2届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暨第4届电力人工智能大会的承办方之一,公司承接设计、制作各类广告,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公关活动策划,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商务信息咨询,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等。

关注官方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