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与区域数据中心能耗及碳排放对比
在当今世界版图上,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崛起,如同一股席卷全球的风暴。自大模型成为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以来,算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多数人的想象。无论是生成式AI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还是智能驾驶、智慧医疗、金融风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都让“算力”成为新一代的生产力标志。然而,在这股浪潮的背后,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正在逐步显现——算力的迅猛扩张,并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压力。
回望历史,人类在一个多世纪前曾见证过类似的场景。汽车的普及不仅改变了出行方式,也带动了钢铁、橡胶、石油、道路建设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推动了经济进步,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推高了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如今,当人工智能与数据中心成为时代热词时,我们似乎再度踏上了类似的道路。区别在于,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如何实现电力系统与算力发展的协同,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继续破解的新课题。
算力的“饥渴”与能源的代价
数字世界的壮大离不开现实世界能源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及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涌现,带来了用电负荷的迅速攀升。以广西为例,截至去年底,全区已经投产数据中心29个,总装机容量超过34万千瓦,年用电量达到3.56亿千瓦时。然而,即便如此,这些数据中心的平均负荷率仍不足15%,反映出算力需求与供电保障之间存在动态错配。
放眼全国,数据中心的能耗总量在全社会用电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工信部发布的《算力白皮书》指出,到2025年,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的年耗电量将接近4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几个中等规模省份的年用电总和。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的电力需求或将实现翻倍增长。算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能源系统中的“新型负荷”。
这种算力“饥渴”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公开资料显示,一款拥有数千亿参数的大模型,其训练过程中所需电能可高达数千兆瓦时,碳排放量甚至可与一辆燃油车从制造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排放相比。即便是在推理阶段,随着用户调用次数的爆发式增长,单次能耗虽小,但累积效应同样惊人。有人形象地比喻:“训练一次大模型,像点亮一座城市;推理一亿次,则如同让城市彻夜不眠。
碳排放的阴影与协同的呼声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算力的扩张无疑加剧了碳排放压力。当前,传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仍占相当比例,虽然新能源发展迅速,但由于其间歇性和波动性,尚难以完全满足数据中心的稳定负荷需求。
由此带来一个重要议题:如何实现电力系统与算力系统的协同,即“电算协同”,以及进一步的“电算碳协同”。前者强调算力布局与电网规划的匹配,后者则更进一步,将碳排放纳入考量体系,力求在算力发展的同时,实现能源系统的低碳、安全与高效。
对广西的探索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缩影。作为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区域,广西不仅在数据中心建设上动作频频,同时也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加快布局。广西明确提出,将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将AI发展与清洁能源优势相结合,力求在“清洁瓦特”与“绿色比特”之间寻求平衡点。目前,广西新能源装机比例已达到43.5%,为电算碳协同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现实。例如,如何在新能源波动性与算力刚性需求之间建立稳定联系?如何在电价机制上实现合理引导,让数据中心既能获得稳定供电,又不会因电力市场波动而面临过高成本?如何在直连绿电与电网调节之间寻求平衡,使政策既具可操作性,又不会引发新的不公平竞争?这些难题都需要在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中不断探索答案。
从“瓦特”到“比特”,再到“碳”
值得注意的是,电算碳协同并非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跨越能源、信息、环境三大领域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观点正在逐渐形成:算力不仅消耗能源,也反过来推动能源系统的升级。
回顾历史,汽车产业的发展曾催生了石油化工、钢铁、交通基础设施等庞大的产业链。如今,大模型和数据中心的发展,同样在推动电网基础设施的扩容与升级。例如,在南宁、柳州、桂林等数据中心集聚区,电网公司已经规划了专门的中压线路工程,保障算力负荷用电安全。因算力而生的电网投资,本身就反映出对传统能源体系的“倒逼效应”。
更深层次的协同体现在市场机制上。算力负荷的可调节性为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能够通过价格引导,将部分算力任务安排在夜间新能源出力较高的时段,不仅能降低能耗成本,也有利于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类似的实践已在欧美部分地区展开,未来有望在我国推广。
更进一步,算力的跨境流动亦成为新的议题。广西依托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具备建设面向东盟的低时延算力通道条件。这不仅符合数字经济合作的需求,也为电算碳协同迈向国际化提供了契机。通过绿色算力的输出与标准的共享,中国有望在东盟数字与能源领域合作中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电算碳协同”的未来愿景
展望未来,电算碳协同并不仅意味着节能降碳,更代表着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算力极致的同时,不忘能源与环境的边界条件。要求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探索新的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推动构建更加合理的能源—算力—碳排放循环。
从现实角度看,这种转变至少有三方面意义。其一,提升能源系统的清洁化水平。通过算力与电力的协同,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灵活性提升,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其二,增强数字经济的绿色竞争力。在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趋严背景下,低碳算力正成为未来产业竞争的重要门槛。其三,促进跨领域技术融合。从算法优化到冷却技术,从市场机制到标准制定,电算碳协同将催生一批新的产业方向与科研课题。
当然,挑战依然复杂。新能源的波动性、电力市场的波动性以及算力需求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电算碳绝非易事。但正是在这种复杂性之中,孕育着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的机遇。
如果说,汽车曾经塑造了20世纪的工业文明,那么算力与电力的融合,或将推动21世纪的绿色文明。电算碳协同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持续迭代的道路。唯有如此,数字浪潮与绿色转型才能真正同频共振,为未来发展开辟出新的空间。
广西电网规划中心 林溪桥 华北电力大学 刘开云 贾舒婷 金城文
公司简介:
上海共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第2届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暨第4届电力人工智能大会的承办方之一,公司承接设计、制作各类广告,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公关活动策划,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商务信息咨询,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等。
关注官方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