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臂、对准、拧紧……南方电网云南电网红河供电局(以下简称“红河供电”)220千伏吉安变电站内,人形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控制下,驱动灵巧手,完成了高空引流线间隔棒安装作业。
近日,南方电网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在国内电网基建领域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这是云南电网立足电网行业特点,在巩固传统电网基建优势的同时不断培育竞争新优势的缩影。
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云南电网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红利,结合电网基建在建工程项目,打造出了多个“机器人+”应用场景。
实战攻坚
机器人破解电网建设难题
交叉跨越多、重要用户密集……红河电厂扩建项目接入配套电网工程(以下简称“配套电网工程”)是目前红河电网在建工程中难度最大的。红河供电规划建设管理中心主网第三业主项目部经理周庭栋表示,探索在该工程中应用人形机器人,看重的就是场景复杂度。
传统电网建设常需要大量人力,且面临高处作业、有限空间等较高安全风险。以“降低安全风险、实现人工替代”为目标,红河供电围绕电网工程分别拆解出“高空、地面、深坑”三个典型场景,进行探索应用。
“准备就绪、交付工具。”才从高空下来的人形机器人发出语音,和范成锴完成工器具交接,转身走入220千伏变电间隔,开始隔离开关机构箱接地螺栓紧固作业。
作为配套电网工程变电部分施工负责人,范成锴直言和人形机器人工作很受启发。他算了一笔“安全账”:替代人工进行高空作业,能避免人身伤亡事故;又算了一笔“人工账”:1个间隔的螺栓紧固作业,从开工到力矩检查完成,至少需要3人、6天,而机器人可以不停作业。“变电站扩建2个间隔,每个间隔都有上千颗的螺栓需要紧固,机器人可以将人力从重复作业中解放出来。”范成锴说。
创新驱动发展。目前,红河电网的配套电网工程已实现高度机械化,其中组立铁塔部分机械化程度达90%,能有效缓解人力资源困境。“我们将推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在多种电网建设场景内实现应用,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红河供电规划建设管理中心经理刘爱民说。
迭代共进
多场景驱动机器人持续升级
“机器人+”的优化、迭代,有赖于大模型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反复训练。红河供电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提供全流程全场景的测试应用,让“双向奔赴”的应用场景,在红河电网持续“上新”。
220千伏可邑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中国电建集团河北工程有限公司现场技术负责人刘林组织220千伏圭可线导线展放工作。人形机器人背上工具包,有条不紊地走进施工现场,握住张力机上的控制手柄,协助人工开展放线工作。
“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实现机器人自主计算张力大小、全流程自主操作。”云南兆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嵌入式技术事业部副经理孔祥赟表示,人形机器人带有3D激光雷达,可360度探测感知周边环境,43个关节驱动,能多场景灵活走动,模仿和学习能力驱动可以结合场景需求,不断升级进化。
通过“基础层共享、应用层深耕”模式,人形机器人还可应用在作业安全监管领域。范成锴随身携带视频记录仪,需要对现场施工画面实时录制回传。百里之外,红河供电生产指挥中心进行24小时视频在线监测,对安全风险进行预警。“人形机器人接入电网数据后,就可以成为‘移动安全监督员’。”孔祥赟说。
“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对机器人在真实工作中的应用,进行视觉、力学、空间距离的数据收集,以形成典型应用场景。”刘爱民表示,目前,红河供电还在起步探索应用阶段,将依托创新平台机制,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让电网基建项目管理更智能。
公司简介:
上海共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第2届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暨第4届电力人工智能大会的承办方之一,公司承接设计、制作各类广告,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公关活动策划,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商务信息咨询,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等。
关注官方公众微信号